哦!不,我所谓的善良,并不是懦弱或胆怯。一个善良的人必须是积极和有能力的。他必须有能力去爱别人,有能力去看见他人的处境,有能力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且有能力去克制自己不伤害别人。这种能力必须要来自很强大的内在,一个人只有在相信自己、喜欢自己之后,才会表现出最美丽的善良特质来。
所以,我们常常以为那些在学校里或社会上总是欺负别人的人是强大的,其实错了,他们的暴力,只是在掩盖自己内心的害怕和不安全感。这个现象在孩子身上尤其明显。你会看见那些在家里长期被忽略,父母常常吵架,或生活在暴力阴影下的孩子,在学校里往往会表现出“先攻击别人以求自保”的懦弱行为;而那些生 活在爱里,知道自己是在安全羽翼保护下的孩子,才会有与人为善、乐意亲近同学、帮助同学的勇敢行为。
因此,我在给一些销售人员上消费心理学课程的时候,就常常告诉他们,如果你遇见了一个言语刻薄、蛮横无理的顾客,千万不要生气,也不要觉得难过,因为他的行为并不是冲着你来的,所以你不用觉得被伤害。一个行为蛮横、言语尖刻的人,其实是因为内心有一种恐慌,他很害怕别人瞧不起他,很害怕自己会受到差别对待,所以就故意先声夺人,先用尖酸刻薄的语言来伤害别人,并借此来保护自己。
所以在面对这样刁钻的顾客时,我们只要安静地等他倾泻完内心的恐惧,同时默默地对自己说:“他并不是针对我,他只是害怕,我要帮助他……”当你因此 镇定下来,并且表现出一种“沛然莫之能御”的内在力量时,你就会发现自己能驾驭本来有可能会失控的场面,把一位刁蛮的顾客转变为有礼的好客人了。这个原则和方法当然也一样适用于孩子,至于如何去引导和应用这个技巧,请参看第6章小贴士“孩子在学校里被欺负怎么办”。
至于拥有善良的人格特质能为孩子的现今和日后带来什么样的好处,我相信所有父母都知道答案。所以我只在这里提供一些能启发孩子这个本来就存在的美好特质的方法。
首先,当然是给他一个充满爱和信任的环境,并且“允许”他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这个特质
很多人在评价我的时候,都会用“善良”来形容我,并因此而愿意接近我,而我自己也坦然接受这个自认为很中肯的评价。我生长在一个充满了爱的小康家庭,母亲没有读过太多的书,但是她却做到了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我们4个孩子从来就没有见过爸爸妈妈红过脸吵过架。我相信他们一定有不愉快的时候,但是我们没有见到过。我们在非常幸福安全的氛围中长大,因此对周遭世界也满怀爱和信任。
此外,据说我从小就是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妈妈说,带我出门时,只要看见路边有小朋友哭,我就会跟着一起红了眼眶。有一次和妈妈去市场买菜,我甚至还蹲在一个号啕大哭的孩子身边,陪着他掉了好一会儿的泪。难得的是,妈妈允许我这么做,她会给我一点时间,陪着我蹲在那里,然后再领着我回家。回家的路上她是否曾经对我说过什么,我完全不记得了,但我知道的是,她允许我表达对别人的同情,而且不会讥讽我。
看到这里,你们也许又开始担心:孩子这么多愁善感,将来会不会容易受伤害或变得很脆弱?呵呵,请不用担心,每个人的内在都有“自我防卫”和“自我疗 伤”的本能机制,这些机制会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加而逐渐成熟、日益强大,就像一个5岁的孩子会选择用一同大哭来表达支持,而一个15岁的孩子则会选择用搂 抱来表达支持。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不用急着去教孩子如何保护自己、武装自己,我们只要给他温暖而安全的环境,帮助他孕育出良善强大的内在能量,他自然而然就能很好地保护自己了。
其次,做父母长辈的,一定要以身作则
我们不能一方面教育孩子善良美德有多么重要,另一方面却在家里当着孩子的面刻薄地批评别人,或做出其他与善良大相径庭的行为来。
有一天在车上,我听见司机和助理在愤怒地讨论一部电视剧,剧中的老人被两个极其不孝的儿子抛弃,一个人孤苦伶仃地住在公园里,贫病交迫,非常可怜。我坐在后座听完他们义愤填膺的讨伐之后,用听起来很没有同情心的口气说:你们听过“忠孝传家”这句话吧?如果这位做父亲的在孩子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孝道 的观念,并且在生活中、在对长辈的态度上,也身体力行地表现出这个价值观来,你们认为他的两个儿子还会用这么令人发指的行为来对待他吗?
我当然不是说任何有不肖子女的父母都是罪有应得,但这真的是我们在感叹如今那么多孩子都是啃老族或不肖子时,要深思和自我检讨的地方!
事实上,我常常一个人在私下里有些天马行空的“幻想”,我想象那些在家里接受贿赂、算计别人、辱骂别人的家长们,他们有没有背着孩子?如果没有,他们的孩子看见了会怎么想?会怎么重建他们的价值观?会怎么看待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而且是不是也会从父母那儿学会这些终究会失败的伎俩?
我常常想着想着就觉得胸闷气短,最后只好长叹一声,无奈作罢!
除了善良之外,还要教会孩子感恩
古罗马学者西塞罗(MarcusTullius Cicero,西元前106年—前44年)曾说,感恩不仅仅是所有品德中最伟大的一种,更是所有品德之母。发展心理学家也说,感恩和谦卑有保护和稳定的功能,是维持一个人的精神健康平衡最重要的力量。
是的,我们想想看,如果一个人拥有感恩和谦卑的特质,他就会懂得欣赏生命中美好的那一面,懂得从事情的积极面去接受它,而不会只去注意消极的、丑陋的、不快的、带来压力的那些让自己气都喘不过来的阴暗层面。他因此会更愿意去尝试生活,享受生活带来的种种机会和馈赠。
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孩子学会感恩,他就拥有了一本储存幸福的存折,可以把每天生活中点滴的幸福快乐储存进去,并且从越来越多的存款中,认定自己是个幸福和幸运的人。等到哪一天,当人生中不可回避的大小困顿出现时,他就可以从容地从存折中提取预存的幸福,帮助自己带着光明的希望和相信雨后必有蓝天的乐观,去克服暂时的低潮。
感恩的态度其实可以表现在许多方面:对父母给的爱,对同学给的帮助,对老师给的鼓励,对获得的成就,对得到的礼物,对大自然的美景,对拥有的幸福……衣食无忧的现代孩子,最让父母和师长担心的,就是因为拥有太多而不知道珍惜和感恩。他们已经不会因为得到一件属于自己的新衣服而惊喜,也不会因为吃到一块香甜的奶油蛋糕而高兴。对他们来说,能让他们因满足而高兴越来越难了。所以很多家长会苦着脸说:我已经尽力去满足他的要求了,可他还是不开心!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总不能收回对孩子的爱或生活上的照顾吧!难道真的要刻意让他过些苦日子吗?
那倒不必,感恩的训练不一定需要过清贫的日子,我们还是可以让孩子在宽松的生活状况下,学会去感谢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第一,培养他正面思考的习惯。
就是看见一件事情的正面和积极面。有一个老掉牙的寓言——半杯水的故事。正面思考的人会看见还有半杯水可喝,而负面思考的人则看见只剩下半杯水可喝了。
孩子的思考习惯虽然和他天生的气质有关,但其实受到后天的影响更大,而其中,养育他的人的思考态度尤为重要。如果大人总在逆境时从好的一面去看问题,孩子浸润在其中久了之后,自然也会养成这样的思考习惯。
我们家有个和父亲的老家在同一个村子的远房亲戚,这位老太太我们大家都很怕她,只要她到我们家来做客,包含我妈妈在内的任何一个人,都很想借故跑掉。我们怕她的原因是她实在是太悲情了!除了有一张悲情得不得了的脸之外,从她嘴里说出来的话,也悲情得让人快乐不起来。
还记得有年过年,她带着孙子到我们家来串门。在我的记忆中,那哥哥长得浓眉大眼,很是英俊,我妈妈就夸了他几句。没想到妈妈夸完之后,这老太太就接着悲情地说:“咳!就是长得好才麻烦呢!要是将来不学好,他爸爸还不知道得怎么给他遮羞善后呢!”妈妈瞠目结舌,我记得当时已经念高中的我,清楚地看见那位哥哥恨得很想一头撞死的表情。现在想来,他一定非常自卑,因为就连那令人艳羡、长得英俊的优点,都能被他悲情的奶奶解读得如此晦涩和不堪!
第二,多留意身边的美好。
感恩需要注意力。我们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做这样的练习:下雨天,我们比赛看谁能写出更多下雨天的好处;大太阳,我们再比赛看谁能说出更多大太阳的优点;比赛谁能描写出学校里某某人更多的优点;比赛谁能看见社区里更多美好的景致……通过这些,我们能训练孩子带着美好的“眼镜”看世界,训练他拥有觉察美 好的敏锐视觉,最重要的是,培养他用美好的角度去理解周遭的人。
如果他终于能逐渐养成这个美好的能力,请相信我,不仅他的人际关系会因此而改变,他的人生境遇也将完全不同。
第三,学会分享和赠与。
许多慈善团体会有父母带着孩子一同前来捐赠,这是让慈善团体感到最开心的时刻,因为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捐赠人的金钱,更重要的是来自捐赠人的爱心和关怀,以及愿意把爱心传播下去的心愿。
“带孩子一起行善”是我最鼓励的亲子活动之一。它不一定需要牵涉到金钱,有时带着孩子做一件对社区邻里或他人有益的事,也是对于感恩的身体力行。多年来,我先生一直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小习惯——清晨到公园里去扫地,尤其是清扫那些夜里在公园里喝酒的人留下的破碎酒瓶。他一直很担心这些玻璃碎碴会划伤在公园里游玩的孩子,因此总是在孩子还没到公园之前,尽可能地把它们打扫干净。他有时自己一个人去,在假日清晨也会带着儿子一起去。
我相信他在做这件事时,并没有对儿子说太多的大道理,只是很自然地去做。我也知道儿子长大以后很尊敬他爸爸,而小时候这清晨扫公园的经历,绝对是很重要的原因。
我们常说“施比受更有福”,而这“有福感”的原因之一,是我有能力去施,所以我才比别人更有福。孩子不能理解这拗口的哲学理论,所以需要我们带着他以实际的经历去感受,让他在分享、赠与的过程中去感受助人的快乐,并因此感谢自己拥有这样的能力去帮助别人。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