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认为,当年炎帝神农氏遍尝百草,发现葛根这种植物既能充饥又能解毒,遂采其种子传播四海,后人称其为葛根。
葛根主要发源地是喜马拉雅山地区,葛根又名野葛、葛,鹿藿、鹿豆、黄芹、鸡齐、葛藤、野扁葛等,是中国传统药食同源的植物,被誉为“南方人参”“植物黄金”“亚洲人参”,葛根粉被称之为“长寿粉”。葛根异常肥硕,外形像山药,是古代“救荒”食物。
葛根在中国的利用比较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用葛藤搭建葛棚居住,编织葛床睡眠,用葛纤维纺织、织衣、织鞋,用葛根充饥、医病。《尚书·禹贡》记载,4500年前,用葛麻织成的精致布匹“絺”(chī),就已经成为供奉大禹的重要贡品。《吴越春秋》也记载:“吴王得葛布之献,乃复增越之封,赐羽毛之饰,几杖诸侯之服,越国大悦。”1972年,江苏吴县草鞋山发掘出三块制作于新石器时代、在今天看来依然技艺精湛的葛布残片,这三块葛布残片是我国从6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利用葛根的可靠见证。
中国第一部文学名著《诗经》和第一部医学名著《皇帝内经》对葛的食疗价值都有记载。公元前5世纪,周朝在中央设立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营养学机构——“食医”,负责周王及王后的饮食营养。同时,又在中央设立“掌葛”官职,并有了“山农”之葛(织葛布)和“泽农”之葛(供食用)的区分。
以葛麻为原料制成的“阑干细布”在汉朝时就销运到今天印度、中亚和西亚一带。葛根精制粉在南北诸地也成为供奉封建君主的重要贡品。盛唐时期,天下州郡每年向皇帝供奉葛布165匹、葛粉20石(《通典·食货》)。
葛根全身是宝,在我国有悠久的应用历史,连葛藤、葛叶、葛花都有应用之法。葛根常与北方人参相提并论,有“南葛北参”“植物黄金”之美称。常食葛根能调节人体机能,增强体质,提高肌体抗病能力,抗衰延年,永葆青春活力。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葛根黄酮具有防癌抗癌和雌激素样作用,可帮助女性、养颜,尤其对中年妇女和绝经期妇女养颜保健作用更为明显。
葛花还是解酒的佳品,民间素有“千杯不醉葛藤花”之说,唐诗人王绩有诗赞之:“葛花消酒毒。”《本草纲目》也称:“解酒醒脾”。清代小说家李汝珍的《镜花缘》中,说“葛根最解酒毒,葛粉尤佳”。
葛根因自古就被人类广泛应用,因此也被赋予文化上的涵义,在大理,白族就有过“葛根会”的习俗。每年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地点在大理古城北门外的文笔村。此会相传始于唐代,民国《大理县志稿》载:“初五日,城西北三里三塔寺游人如蚁,留连胜境,倘佯登眺, 襟抱豁然,有卖春酒、烧猪肉、生螺黄、生螺狮、凉米线,供 人瞰吹醉饱与薄片葛根者,故俗称葛根会云。”是日从文笔通向三塔寺的街道两侧都是卖葛根的摊子,上摆葛根、砧板、菜刀和土碱。凡赶会的各族群众都要购买葛根,卖者将葛根切成片售给买者,买者就用葛根沾上碱食用,并把葛根带回家中,供家人食用。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