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导致城乡居民钙、铁、维生素A等微量元素摄入不足等问题之外,就拿我们每天都在吃的水果来讲,存在很大的问题:一个是吃的量还远远不够,另一个是吃的顺序不对,饭后吃水果已经成了中国人在膳食消费中的习惯,却没想到它对健康具有一定危害。这些意见和我们在研究中的发现不谋而合。
应该每天必吃
水果不是可有可无的零食,相反,它对我们的健康和疾病预防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正确的做法就是“每天必吃”,而且要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推荐的量去吃,这是保证健康的基本数量。
水果中含有非常丰富的营养成分,主要是糖分、维生素和矿物质,还有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生物活性物质,像类胡萝卜素、生物类黄酮、花青素和前花青素、有机酸等。水果中的维生素主要是维生素C、胡萝卜素和一些B族维生素,这是人们膳食中维生素的主要来源。大量科学研究表明,经常吃水果可明显降低患肿瘤等慢性疾病的危险度;水果中含有许多抗氧化成分,可延缓细胞的衰老过程;大量的维生素可维持细胞的正常分化。
饭前吃才利于营养吸收 在吃水果的时间上,目前中国人存在一个极大的误区。把水果当成饭后甜品,其中的有机酸会与其他食物中的矿物质结合,影响身体消化吸收;水果中的果胶有吸收水分、增加胃肠内食物湿润程度的作用,因此饭后吃水果还会加重胃的负担。 吃水果的正确时间是饭前一个小时和饭后两个小时左右(柿子等不宜在饭前吃的水果除外)。饭前吃水果,有很多好处。首先,水果中许多成分均是水溶性的,饭前吃有利于身体必需营养素的吸收。其次,水果是低热量食物,其平均热量仅为同等重量面食的1/4,同等猪肉等肉食的约1/10。先吃低热量食物,比较容易把握一顿饭里总的热量摄入。第三,许多水果本身容易被氧化、腐败,先吃水果可缩短它在胃中的停留时间,降低其氧化、腐败程度,减少可能对身体造成的不利影响。 水果不是零食 在中国居民的膳食中,水果一般是作为“零食”和“甜品”的。很多人,特别是成年男性,普遍把水果当成“零食”,平时很少吃;还有人把水果当成“甜品”,认为它是造成肥胖和糖尿病的祸首,敬而远之。这样的观念影响了他们对水果健康价值的正确认识,减少了他们摄取水果的积极性,导致膳食中的水果摄入量不够。 2002年中国膳食与健康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城乡居民的膳食中,每人每天平均食用水果的数量是45.7g,这个数字不仅远远少于发达国家的300g以上,也远远低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100g~200g。即使是城市居民,水果的摄入量也仅略高于乡村,为69.3g。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