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除了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还有一种叫做无性恋。
英国媒体于8月22日报道了一篇无性恋者的文章,记录了全球11个无性恋者想说的话。来自中国的25岁于之认为,“我一点不认为没有性我错过了什么,我觉得性爱只是浪费时间。”
来自日本的42岁荣子认为,“就好你当人饿了,他们会吃东西,如果不饿,便不吃。”
来自意大利的20岁米歇尔认为,“无性恋者并不意味着性无能或者害怕做爱。”
#p#副标题#e#
什么是无性恋者?
所谓无性恋者,就是崇尚生活或是感情中不掺杂任何性爱成分,他们认为性爱就不算是纯粹的生活。与同性恋相同,无性恋者也无法得到人们的理解。
加拿大心理学家指出,全世界约有7000万人感受不到同性、异性的吸引力,属于无性恋者,应被归为第四性。
加拿大教授盖尔博指出,由于该类人是社会的潜在势力,思想不同于主流趋势,常感觉到孤独,社会应以宽容胸怀,同等看待各种性别倾向的人。教授认为,无性恋者人群应该大体分为两大类:A类无性恋者仍有性冲动,但绝对不会把这种性冲动向同性或异性表达出来;B类人群则是彻底感受不到性冲动。研究指出,某些无性恋者还是会想和他人保有亲密的情感关系,甚至会有人利用试管婴儿的方式生子,以避免生理关系。
#p#副标题#e#
无性恋会遗传吗
参考消息网11月21日报道 外媒称,如果看上去周围的人都成双成对,唯独你一直单身,那就是DNA在作怪。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11月20日报道,科研人员发现一种“单身基因”,携带这种基因的人单身的几率比别人高20%。
据认为,这种基因可以降低大脑中负责感觉良好的化学物质血清素的浓度,使人对亲密关系感到不自在。
这可能导致这个群体从一开始就难以构建交往关系——甚至导致一再分手。
北京大学的科研人员从将近600名中国高校学生身上提取头发样本,检测分析一种名为5-HTA1的基因,这种基因有两个不同的类型。
携带“G”型基因的人比携带“C”型基因的人单身的可能性更大。
报道称,“G”组人群中约有60%的人没有交往对象,“C”组的比例为50%。
重要的是,这种关联无法用影响交往的其它因素来解释,比如相貌和财富。
这项研究的关键之处似乎在于大脑中5-HTA1基因的作用。
携带“G”型基因的人群产生的血清素较少。血清素与情绪和幸福感有关。
科研人员已经知道,等位基因为“G”的人群感觉难以与他人亲密。
另外,这类人群更容易神经质,出现抑郁。
科研人员在《科学报告》中撰文说:“由于悲观情绪与神经质不利于恋爱关系的构建、品质提升与稳定,所以等位基因G与心理障碍的挂钩可能导致携带者的约会机会减少,或者恋情失败。”
研究人员说,学生比其它群体有更多的时间和自由来构建恋爱关系。
报道称,在人生的其它阶段,别的因素比如父母对于结婚的压力恐怕更有影响力。
尽管如此,他们认为,这项研究“佐证了遗传因素对一定条件下社会关系的构建存在影响”。
有些研究人员说,虽然基因不可避免会影响情感关系,但是它们的作用在多数情况下比较小。
婚恋专家帕姆·斯珀尔说,不必让我们的基因来统治我们的生活。
#p#副标题#e#
她说:“我知道我们继承的基因会决定我们的一些行为,但是我们总是有选择余地。”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研究基因作用的专家蒂姆·斯佩克特教授对这项研究的说服力提出质疑。
但是,很多研究表明,我们结婚、维系婚姻的几率与拥有的性伴侣的数量通通受到DNA的影响。
尽管如此,基因并非唯一的决定因素。这一点只需看看同卵双胞胎就可以了。
他们最开始通常会受到同一类型人的吸引,但是最终确立关系的对象往往是迥然不同的人。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